2025年英国皇家学会新当选院士名单揭晓(附部分华人当选者简介)
近日,英国皇家学会揭晓了2025年新当选院士名单,他们也是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人员及联合培养博士们关注的目标导师。为此知识人网小编推出此文,以飨读者。
5月20日,英国皇家学会官网宣布,今年有95位对科学研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新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FRS),其中包括24名外籍院士。
英国皇家学会成立于1660年,是英国最高科学学术机构,也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且从未中断的科学学会。英国皇家学会现有1800余名院士,包含8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霍金等科学巨匠都曾是英国皇家学会院士。
今年英国皇家学会新当选院士,包括人工智能、电子显微镜、全球卫生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开拓者,有致力于预防年轻女性感染艾滋病的公共卫生专家、开发了变革性人工智能模型AlphaFold的诺贝尔奖得主、通过研究揭示免疫系统如何区分“有益”和“有害”微生物新见解的免疫学家等等。
英国皇家学会会长阿德里安·史密斯表示:“欢迎最新一批杰出研究人员加入英国皇家学会院士行列。他们的成就展现了科学探索的至高境界——从基础性发现到跨越健康、技术与政策领域的现实影响力研究,从应对全球卫生挑战到重新定义人工智能的潜能,这些工作印证了以好奇心为驱动的科研创新所蕴含的力量。”
下面是部分入选华人学者简历:
陈晓东
柔性电子领域专家,新加坡国家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授。陈教授于1999年7月获得福州大学化学学士学位;2002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物理化学硕士学位;2006年7月获得德国明斯特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2006年11月—2008年12月在美国西北大学化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9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陈教授长期从事材料化学和表界面化学研究和教学,通过整合化学、材料科学、电子工程、力学、生物工程和数据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研究,在柔性生物电子和人工感知的研究中取得了开创性的成就。在包括Nature, Nature Electronics, JACS, Angew Chem, 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30余篇,引用4万余次,H指数105;并申请/授权专利60多项。其重要学术成果如下:1) 通过界面化学、超分子化学、界面结构设计,实现功能化柔性器件。例如,具有抗撕裂、自我修复、高拉伸率(400%)特性的聚合物薄膜电极;具有透明性、透气性、机械坚固性、溶液可加工性的基于蚕丝蛋白的柔性器件。2)将柔性复合材料用于生物电子界面,实现了生理传感信号的精确测量。例如,他实现了与植物的接口与通信,开发了以捕蝇草叶片为驱动单元、共形电极为调制单元的“植物机器人”;研发了可贴在皮肤和服装上的BodyNet可穿戴无线系统,可监测呼吸、脉搏等信号,在拉伸50%时也能保持正常性能。3)生物感知的模拟和扩展。例如,其团队开发了仿生AI数据融合系统,使用类似皮肤的可拉伸的应变传感器收集体感信息,并与视觉信号相结合,实现了高精度的手势识别。这些技术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下一代个人医疗保健技术、智能传感、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发展。
韩斌
作物基因组与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1985年获得安徽师范大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得广西农学院(现广西大学)分子遗传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得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博士学位。201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院士长期从事水稻的基因组学和数量遗传学研究。完成了对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的精确测序和综合分析,开创了水稻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体系,系统研究了栽培稻的起源和驯化过程,发现并鉴定了多个控制水稻重要农艺性状的功能基因,为水稻遗传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黄三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1993年获北京农业大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荷兰瓦格宁根大学植物科学系博士学位。2022年6月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党组副书记;2023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院士长期从事植物基因组学和遗传育种研究。奠定了蔬菜作物基因组研究基础,为高品质蔬菜育种铺平了道路;开创了杂交马铃薯的基因组设计育种,把马铃薯由无性繁殖的四倍体作物改造成为种子繁殖的二倍体作物,有望为这一重要作物带来“绿色革命”。任Cell杂志学术顾问,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副理事长;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担任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梁何利”奖、全国创新争先奖、周光召基金会基础科学奖、“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创新创业人物和先进模范人物等荣誉。
王贻芳
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198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1991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获博士学位。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2016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王院士长期从事高能物理实验研究。领导完成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北京谱仪III(BESIII)的设计、研制、运行和前期物理研究,技术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发现了一系列新粒子和新现象,在轻强子谱和粲物理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提出了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方案并率领团队完成了实验的设计、研制、运行和物理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该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2012年全球十大科学突破,获得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提出并领导了江门中微子实验,成为我国中微子研究的发展方向。因在粒子物理实验领域的突出贡献,被评为“十佳全国科技工作者”、CCTV十大科技创新人物,荣获周光召基金基础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潘诺夫斯基实验粒子物理学奖、“日经亚洲奖”科学技术奖、基础物理学突破奖、庞蒂科夫奖。
杨学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动力学研究中心主任。1991年获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博士学位。曾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访问和工作。
杨院士主要从事气相及表面化学动力学研究。过去二十年,他利用自行研制和原创的一系列国际领先的科学仪器,在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性的、备受国际瞩目的重要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于2006、2007连续两年被选为“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300余篇,其中Science 11篇,Nature 1篇,被邀请为多个国际著名综述杂志撰写综述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