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博士后之家>>国外博士后>>出国经验>>正文内容

海归风采|记“四院院士”谢晓亮

2022年08月11日
来源:知识人网整理
摘要:这位海归的“四院院士”曾经有芝加哥大学3年的博士后经历。正是在此阶段,谢晓亮发现自己对科研的兴趣极为浓厚,这也更坚定了他走这条路的信念和决心,并逐步迈向辉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知识人网小编遂将此文推荐给有志出国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学者们。

  这位海归的“四院院士”曾经有芝加哥大学3年的博士后经历。正是在此阶段,谢晓亮发现自己对科研的兴趣极为浓厚,这也更坚定了他走这条路的信念和决心,并逐步迈向辉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知识人网小编遂将此文推荐给有志出国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学者们。

  谢晓亮曾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归国后又担任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是名副其实的“四院院士”;还是获得了美国生命医学大奖——阿尔伯尼生物医学奖的第一位华人。

  他是哈佛大学历史上聘任的第一位具有中国身份的终身教授。其在美国的各项基金加起来超过4000万,但这一切并没有留住这位同胞归乡的爱国心,游历半生后他终于回到祖国。

  从2018年7月1日起,著名科学家谢晓亮正式回到母校北大全职任教,担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顶尖科学家的经历。

  出生和本科求学均在北大

  谢晓亮1962年6月出生于北京,父亲谢有畅与母亲杨骏英皆为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他在北大附小和北大附中度过小学与中学时光。

  1980年,谢晓亮考入北京大学化学系,业余时间还旁听物理系和数学系的课程,并利用暑假到实验室做实验,学有机合成,写计算机程序做化学计算。

  在此之前,谢晓亮认为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识完全可以在祖国获得,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知道了在生物物理化学领域,80年代的中国比美国差了一大截,这一度让他十分痛苦,毕竟作为从小在北京长大的谢晓亮来说,他并不想做远赴异国求学的游子。

  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思考,谢晓亮终于想明白了,毕竟科学是没有国界的,而他也完全可以用国外的先进知识服务于自己的国家。所以在1985年,谢晓亮接受了大学的安排,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攻读生物化学博士,师从研究超快激光研究化学动力学的约翰·西蒙(John Simon)。1989年,博士毕业后又去芝加哥大学物理化学教授格雷厄姆·弗莱明(Graham Fleming)的实验室从事了3年博士后研究。正是在博士后阶段,谢晓亮发现自己对于科研的兴趣非常浓厚,这也坚定了他走这条路的信念和决心。1992年,谢晓亮受聘于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PNNL),是PNNL自1965年成立以来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科学家。1999年,谢晓亮被哈佛大学聘为化学与化学生物系终身教授;2009年,担任哈佛大学Mallinckrodt讲席教授。

  实际上,谢晓亮早在2001年就想回国了,然而那时我国在分子生物化学领域尚属于起步阶段,许多条件和理念还不具备和成熟,其只好按下一心归国的冲动。但从2008年起,他就开始在北京大学兼职。那段时期的他经常在美中之间两头跑,不夸张的说,谢晓亮就是将国外先进科学理念带到国内的传播者。

  时间来到2018年,如果说此前中国在高科技领域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那么此时的中国无论是经济、还是科研方面都已有了长足的发展,而时刻心系祖国的谢晓亮再也忍不住了,他甚至婉拒了哈佛大学终身教授的聘书,直接飞回了祖国,担任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

  这一年谢晓亮已经56岁了。十分难能可贵的是,他回到祖国后,一天也没休息,立刻回到母校成为全职教授。与此同时,牵头成立了专攻基因技术的研究组,研究项目不但与国际接轨,在单分子物化和单分子酶学这两个领域,该研究组的成果和进展还成为国际风向标。

  在后来的采访中,谢晓亮回忆,自己做出回国的决定绝非易事,考虑的因素很多:孝敬父母、回馈母校、报效祖国,还有完成自己在北大求学时的梦想——做有意义的课题。

  近年来中国的科研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家对基础研究和交叉学科领域的投入日益增加,从海外大力引入人才,并为回国人才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谢晓亮用自己的行动证明:只要心系祖国,即便是定居海外的学者也可以归国做出成就。因为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科学家们也完全可以利用国外的先进知识服务于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