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博士后之家>>国外博士后>>出国经验>>正文内容

访问学者/博士后如何选择导师及相处方式

2020年12月02日
来源:知识人网整理
摘要:如何选择导师,是众多出国申请者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是选择华裔或者欧美教授,有的申请者细致到课题组的方向、规模,资金是否充足,导师现在所处的事业阶段(功名成就的牛导还是事业初起的助理教授)等,可见选择导师对申请者至关重要。

  如何选择导师,是众多出国申请者关注的问题之一。尤其是选择华裔或者欧美教授,有的申请者细致到课题组的方向、规模,资金是否充足,导师现在所处的事业阶段(功名成就的牛导还是事业初起的助理教授)等,可见选择导师对申请者至关重要。

  知识人网16年来帮助很多学者及学生落实了国外访问学者及博士后职位,我们申请心得是:在未联系导师之前,确实有不少申请人提出导师人设的要求,如不希望找华裔导师,认为会严苛或push。但在和导师面试后,大多申请者就会改变观念,感觉和导师很有缘分。有的申请者出国后得出结论:不能单纯看人种,应该看人品,华裔导师大多也很nice,欧美裔导师中也有“极品”。

  一、导师类型

  选择导师不光困惑国内的申请者,在国外也是普遍问题。最近,Science的一篇文章通过对研究生和博士后进行匿名调查,陈述了什么是好导师、坏导师和“有毒”导师的概念。

  好导师:竭尽全力支持和培养下一代科学家,如果遇到问题时,能够与其进行顺利的交流对话;

  坏导师:不认真对待学生及博士后的诉求、不想提供帮助、拒绝寻找解决方案以达成双赢;

  “有毒”导师:存在欺凌、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可能有学术不端行为,自私自利,沉迷于折磨学生及博士后和培养有毒的实验氛围。

  二、选择标准

  那么,申请者该如何进行选择呢?我们建议:不同的申请类型,应该区别对待。对于访问学者或者公派博士后这类不用接收方出资的申请者而言:因为不属于实验室雇员,所以导师不会很苛求。而申请者出国目的主要也是积累海外科研经历而并非要留在国外发展,所以对于导师及实验室的要求不必太过拘泥。最多希望学校排名好些,导师名气大些,以便于增加竞争力而通过公派审核。

  而对于其他博士后来说,导师及实验室指标则比较重要,可以说是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甚至对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都有深刻影响。我们就有申请者回国若干年后,还在和导师进行合作,其成果在CNS上发文。

  三、选择方法

  这里我们引用唐凌峰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68-1209563.html的方法:

  进入实验室之前可以通过一些公开的资料来粗略判断实验室或导师的好坏,其中最关键的指标就是这个实验室以往博士后的出路。好的导师,不仅学术水平高,还会支持博士后的职业发展,在这里做了博后以后,就容易找到教职,成为PI。很多实验室的网页上都会列出实验室以往成员名单及其去向(例如Previous members,Alumni)。根据列出的博后及其离开实验室之后成为助理教授(或者与之类似的科研机构研究员)的比例,大略就能判断出在这个实验室做博后的“就业前景”如何。一般来讲,如果有20%以上的博士后能在欧美当上PI,就是一个不错的实验室了,如果超过40%就已经很高了。这个数目在全美的平均值大概是10%。

  如果实验室没有列出以往博后的去向,但是有以往博士后的名单,那就需要一个一个地去检索他们的去向。例如输入“姓名+Lab/Professor/实验室/教授/博士“等作为关键词就可以基本找到后来成为PI的博后。

  如果连以往博后的名单都没有,那就有点麻烦了。这时候,需要从实验室发表文章的共同作者(主要是第一作者)里面找出所有在实验室呆过并且发表过文章的人,然后再判断是在读的研究生还是博士后,最后用上述方法找出其中成为PI的博后。

  四、相处方式

  上文谈到好、坏、有毒三种导师,如果在工作中一旦发生矛盾和冲突,该如何处理?采取何种化解冲突的方式?Science文章中也分别给出了建议。

  面对好导师:沟通为主

  作者建议,首先加强与导师的沟通对话,主动发起对话可能会让人压力倍增,但结果或许会令你大吃一惊。许多导师都喜欢了解实验室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有助于导师成为更好的导师和科学家的情况下。

  交流也会让你的感觉更好。如果问题实在难以解决,好导师将会帮助你更换实验室,并协助你展开工作。毕竟,找到合适的导师/学生,会让每个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好。

  面对坏导师:权衡利弊

  面对坏导师,你首先要问自己,是否可以适应他的规则和方式。其次,要权衡换导师的利弊,如果你快结束博士后合同,并能采取一些办法最大程度地减少冲突,坚持到底可能更容易一些。

  但如果研究刚开始,那你最好着手寻找新的导师,到其他实验室了解情况,一旦有了合适的人选,越早离开越好。

  作者建议,离开原实验室前,要确保和新导师制定了清晰的发展计划,包括经费来源。同时,要和原导师、新导师一起商讨实验数据共享办法、交接工作时间表等。

  面对“有毒”导师:离开是最好的办法

  大多数情况下,应对“有毒”导师的最好办法是离开他的实验室。但这种导师往往不愿意让你换实验室,可能还会暗中操纵、施压,强行使你留下。

  因此,你需要向有行政权力的系主任、院领导申请。创建纸质记录也会很有帮助,比如观察到导师学术不端行为后,收集电子邮件、写笔记。这之后,你可能会提出正式的投诉或举报。虽然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但可能会使未来的学生免受其苦(极端情况,慎用)。

  最后,文章作者也为导师们提出了建议:在博士后加入实验室前,明确告知你的期望,包括组会、花费、晚上和周末的工作时间等。

  通过期望的具体和透明,早期的科研人员将获得必要的信息,能够选择那些不仅与其职业目标和研究兴趣相匹配,而且与其工作风格、生活方式等相匹配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