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知识人网 >> 生活点滴 >> 正文内容

美国西雅图访问学者生活经历
文章来源:知识人网整理       更新时间:2019年03月13日

  回国已近一周,但仍觉得国外访问学者半年的经历似梦非梦。从潮湿多雨的西雅图回到雾霭沉沉的北京、从“湖光山色两相宜”的湖边院落回到林林总总的学生宿舍,从西八区横跨太平洋回到东八区,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科研环境,每一帧记忆都值得细细回味。

  在矛盾中启航的访学之旅

  回想起申请短期出国交流访学的经历,心中的忐忑与激动之情仍溢于言表。或许与大多数人出国的目的不同,一开始我是非常排斥的:一方面是自己的性格使然,害怕接触陌生国度里的新鲜事物;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正值美国政府换届选举,国际形势较为动荡,又正值“中国留学生章某在美遇害”事件爆发,生命安全成为了千千万万国外学子及其家人担心的问题,而父母的反对更是加强了我对出国访学的抵触。

  但在我心里总有一个角落不时地发出一个声音,激励着我:你应该走出去看看,了解世界最好的方式就是亲身经历——是的,我应该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既然选择了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要想更好地了解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仅仅通过文献阅读是不够的,只有真正融入到学术氛围浓厚的科研圈中,才能对这个领域有更直观的感受与启发。我期待着在一个全新的科研环境中,可以迸发更多的科研灵感,弥补我在科学认知上的不足,提高学术水平,取得更快的进步。

  在选择访学目的地的时候,我又犹豫了很久:是选择拥有天然地理优势的北欧国家,还是选择学科带头人更加集中的美国?我的研究方向是北极海冰,很多近极地的北欧国家,如挪威、冰岛等,都具有得天独厚的科研环境。同时,这些国家不仅幸福指数高,环境优美,而且出海便利,如有机会我可以一睹北极冰雪世界的风貌,这一点着实让我很心动。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与我国遥遥相望的美国,更巧的是,我选择了与北京纬度相当的城市——西雅图。

  华盛顿大学

  对于华盛顿大学,我并不陌生。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是国际上赫赫有名的大气科学研究发源地,培养出了非常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和接班人。在我阅读的大量科学文献中,很多作者都来自这所世界级的顶尖学府,也有些学者即使并不隶属于这所学校,也与之有着很深的渊源。而且,极地科学研究也是华盛顿大学的学者们非常关注的领域,相比于国内,早在几十年前他们就开始发现和解决极地气候以及极地生态相关的问题。

  这里的科学研究并不仅限于一个单位或者一个课题组,更多的是多个实验室、多个单位互相学习与合作,共同解决学科上的疑难问题。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系与NOAA(美国国家大气和海洋管理局)联合创办的大气海洋研究联合实验室(JISAO),为全世界致力于极地研究的学者和研究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能够与华盛顿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应用物理实验室和海洋学院等多个研究单位的科研工作者进行交流与合作。

  与国外导师进行邮件和视频联系过后,我顺利地获得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邀请函。2017年10月底,历经10个半小时的航空之旅,我抵达了这个美国西岸、毗邻加拿大的城市。初遇西雅图,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不同于美国中部大农村鲜有的公共交通及空旷的平原及高地,西雅图是美国城市中商业较为发达、高楼林立的一座。作为微软和亚马逊总部的所在地,“码农们”的高收入使得西雅图居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高,尤其是房价位居全美前列。同样地,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也推进了这里公共交通的发展,轻轨、公交、机场巴士、火车等都极大地方便了出行。依稀记得第一次从西塔图机场乘坐轻轨出来,我第一个见到的标志性建筑居然就是华大体育馆。即使是阴天,也丝毫没有影响我心中的兴奋与喜悦,若不是拖着重重的行李,真想立刻一睹华大芳容。

  初次报到注册是到达西雅图后的第3天,第一眼便不觉得它陌生,或许是因为华大与清华有着些许相同之处。比如,两所校园面积都非常大,校内植物种类繁多。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校徽主色都是优雅而不失活力的紫色,校园里随处可见紫色的吉祥物标识(哈士奇)。而不同于金色银杏装点的清华,秋日红色枫叶遍布的华大则多了一丝静谧与温柔,这与哥特式的粉色校园建筑也是分不开的。我一直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可以趁着长达半年的雨季到来之前,赶着秋天的尾巴,见到如此别样的校园。

  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

  首先给我深刻印象的是美国和谐的生态环境。尽管泛滥的野鸭、野鹅随处可见,路上也都有它们留下的痕迹,但这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它们的喜爱,它们也不干扰人们的生活。拥有百年历史的喷泉是华大的一处著名景点,在这个喷泉池里,鸭子便成了明星,配合着游客们拍照留念;乏了便上岸休息,揣着笨拙的身子在校园里、公园内、街道旁旁若无人的漫步,好不惬意。

  周围一些人的小小举动,也让我对自然科学研究者有了全新的认识。比如,我所租住的房子是一栋湖景大宅,房东是一位和蔼、有趣的老教授,主要研究极地冰川,或多或少与我的研究方向有相通之处。有一次,我见到他在厨房里忙碌,清洗一个漏斗状的容器,灶台上似乎还在煮着什么东西。

  我问他在做什么,他回答道,他在给即将来此过冬的鸟儿准备蜂蜜水,由于之前盛蜂蜜水的容器摔坏了,所以他刚买了一个新的,正在消毒。当时我很震惊,因为就我们国内大多数人而言,尽管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但并没有太多人会特地为了野生动物准备如此“营养美味”的餐食,更别说为此耗费心力地清洗、消毒、熬制。

  同样地,我在办公室的走廊上也见到过类似的装置,它是由一位研究员负责的,但这并不是上级的指示或安排,纯属于个人行为。现在想来,或许这才是一名自然科学研究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关注自然与生命。除此之外,我还注意到,每个公园都会有一个专门给狗狗玩耍的区域,这不仅减少了宠物主人散步时的不便,维护了公园的环境卫生,也给狗狗们创造了良好的“交友平台”,它们在此可以无忧无虑地嬉戏。

  与生态健康相关的另一个重要话题就是垃圾分类了。垃圾分类在国内并不是什么陌生的话题,但就目前来说,我国的垃圾分类教育和实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说实话,在出国之前,我只知道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这两种垃圾分类标准,但具体哪些物品属于哪种对应分类,却没有准确的认识。但到了美国之后,不论是公共场所、还是每家每户,都有较为细致的分类垃圾桶,包括可降解、可回收、垃圾这三类。在我租住的房东家里,有一张垃圾分类的宣传册,每次扔垃圾前我都会仔细对照它去学习,即使是在自己的房间里,我也设置了两个垃圾桶来区分垃圾和可回收物品。随后的几个月,我已经可以很轻松地判断垃圾所属分类。这种潜移默化的认识,是我国推广垃圾分类理念所缺乏的,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另外,说到生态环境,就不得不提西雅图的天气。坐落在美国西部沿岸的这座城市深受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影响,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是漫长而潮湿的雨季,这与我的访学时间完美地重合在了一起,所以秋末时光稍纵即逝之后,一场大雨便宣告了西村雨季的开始。

  起初我很难适应连续一周连绵阴雨的天气,所以每次遇到晴空万里的好天气,不管怎样,我都会出去转转,去感受一下这个爱哭鼻子的海滨城市。说来也奇怪,在路上,我经常能看见一些顶着雨跑步锻炼的人,大人、小孩、年轻人、老年人,还有些带着狗狗漫步在雨中的人……好像坏天气并未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反而成了他们喜爱这所城市的另一种独特原因。因此,我也开始尝试着接受这种长时间阴天雨天交织的时光,渐渐地,我可以穿着冲锋衣,不打伞,顶着小雨穿梭于实验室、超市、公园和家之间。这种感觉很奇妙,就像多了一个陪你一起了解这个城市的朋友。有时它还会和你开个玩笑,突然两片乌云过来,晴天变雨天,这些都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异国生活中的一缕温暖

  除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外,这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似乎也很融洽。虽然市中心、学校附近有很多流浪汉和无家可归的人,使整个城市存在着一定安全隐患,但大多数西雅图居民还是非常友好和善的。有一个小细节是,美国的公交上有个区域类似于我们国家的老弱病残孕座位区,不同的是这个区域的座椅可以折叠,有需要的时候,司机和其他乘客会帮助这些有需要的人将座椅折叠起来,这样便于儿童车和轮椅的固定。另外,前门上车的台阶可以变成平坦的斜坡从而有利于残疾人或者携带儿童车的乘客上下车,这些小小的细节之处也可以反映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很值得我们借鉴。一次,我们几个好友租车出去旅行,由于没有注意到交通指示牌,险些在路口错误转弯酿成大祸,还好后面的司机及时下车提醒我们,才避免了一场交通事故的发生。其实,如果熟悉了美国的交通规则,开车还是非常舒适安全的,因为很多路口都有强制停车的标识,即使没有行人通过,每位司机也都会严格遵守减速慢行。

  除了与他人、与自然相处之外,我更多的时间都是自我独处。因为天气不佳,做饭便成了我唯一坚持的休闲方式。而这次海外游学经历给予我的收获之一就是,让我从一个完全不会做菜的“小白”,成长为一个掌握多种厨艺技巧的小厨。而且,即使一个人做菜是孤独的,但与大家一起分享美食却是甜蜜的。作为地地道道的美国人,房东虽然不会做中式菜肴,但家里的厨房用具齐全,也为我们施展厨艺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我做饭时,他总会时不时过来“莅临指导”一下,我也经常邀请他品尝我的厨艺。同住的其他两个室友偶尔也会自己做饭,有时我们让房东作评委看看谁的厨艺更佳,他便机智地回答说都好吃。这段其乐融融的合租生活也非常值得回忆。

  科研上的进展和收获

  除了丰富的生活阅历之外,科研仍是我在访学期间最重要的部分。尽管我是带着自己新的项目前往美国,但前期也做了大量的数据处理和文献调研工作,所以到了美国之后,我与导师之间的交流更多是关于科学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

  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我已基本了解北极海冰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海冰模式的发展现状,且我也对北极整体海冰及分区域海冰变化的物理机制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由于极地数据的有限以及物理认知的差异性,导致目前对北极海冰的预测并不是特别理想。因而,我打算利用一种新颖的机器学习的方法(Causal Effect Networks算法)来探索并建立更为完善合理的海冰预测模型。外导肯定了我的想法,在我多次尝试的基础上,外导帮我确定了最终的研究对象。同时,在他的引荐下,我也认识到了课题组内其他学者,其中就包括我非常敬仰的学科带头人James Overland。每次组内汇报,几位老师针对我的研究结果和问题都进行热烈讨论,并给予我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他们帮助下,针对不同月份Chukchi Sea和整个北极的海冰范围,我利用CEN算法分别建立了统计预测模型,模型R2对算法中的参数设置不是很敏感,大多都高达95%以上,结果非常显著。

  但由于CEN算法本身的局限性,局地海冰(Chukchi Sea)的预测效果较差,尤其是年际变率较大的月份,故在外导的建议下,我将研究对象集中在9月整体北极海冰变化上。9月是目前很多研究比较关注的月份,因为这是全年北极海冰最少的月份,目前很多研究发现海冰的巨大衰减对中低纬度的气候变化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尽管我们的模型结果非常可观,但在实用性和理论性研究方面,仍需进一步验证和改进,这也是回国后我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外导师除了在项目上对我倾囊相助之外,还鼓励并资助我参加了2018年2月于波特兰举行的海洋科学国际会议,短短一周的学术会议让我对整个海洋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访学期间,在完成自己项目的基础上,我也尽可能地参加华大大气科学学院和海洋学院及NOAA/PMEL实验室的相关学术论坛,也有幸听取了很多相关领域大牛的报告,受益匪浅。

  为期6个月的美国访学结束了,但我的科研之路仍在继续着。这样的经历或许很难再有,但每一场遇见、每一点收获却是永生难忘的。

扫一扫知识人网官方微信订阅号,关注更多学术资讯、博士后招聘信息。
国外博士后、访问学者申请免费专业评估,专业顾问在线答疑解惑。

快速申请国外博士后(免费评估)


点击这里快速申请国外博士后

点击这里快速申请国外访问学者

知识人网是专职国外博士后访问学者申请的服务机构,获评“北京诚信服务示范单位”。
自2004年起,累计十余年申请经验,以大量名校申请成功案例、及全球三万余所院校导师资源为基石,提供优质的申请咨询服务。
400电话:400-060-0581,欢迎您随时来电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