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博士后之家>>国内博士后招聘>>正文内容

北京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2017年博士后招聘启事

2017年08月28日
来源:知识人网整理
摘要:
        北京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是由北京林业大学牵头,汇聚国内外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领域的顶尖技术力量和高端智力资源的国际科研平台。中心将围绕现代林业发展等方面的重大关键技术需求,全面整合森林生物学领域创新要素,构建以高通量单细胞测序和基因组编辑等高新技术为支撑,以优良性状形成生物基础、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良种选育与规模化应用三个方向为体系的林木良种选育理论创新与技术创制平台,打造林木生长发育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全基因组定向选择育种技术、主要树种分子设计育种等九大链条组成林木分子设计育种全系统创新链,力争在森林生物学和林木遗传育种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中心现开展全职博士后公开招聘工作,欢迎各位海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优秀博士毕业生报名。有关事项公告如下:
一、招聘时间:
2017年8月份
二、招聘条件:
1、遵纪守法,为人正派,敬业爱岗,热爱学术,追求卓越;
2、年龄三十五周岁以下、原则上在三年内获得、或即将获得海内外知名高校生物学科或相关专业博士学位,品学兼优,身体健康;
3、科研潜力突出,发表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学术论文;有较强的外语写作及交流能力;
4、具体专业及学术条件要求见附件。
三、应聘程序:
1、中心公布计划:本次拟对Richard Dixon(首席科学家)、王晓茹(研究组PI)、卫海荣(研究组PI)研究团队招聘全职博士后(合作导师简介附后)。
2、申请人提交申请:填写《北京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博士后申请表》,在2017年8月31日前提交,邮件标题请注明“博士后应聘+姓名+申请团队名称+高校人才网”。并附个人简历及相关证明材料。
3、中心评议考核:中心、导师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核,根据申请情况,组织对申请人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严格考察。
中心将持续开展招聘工作,此次招聘评议考核工作于9月1号启动,截止日期之后递交申请者,请先与导师或中心电话联系。
4、申请人填写网上信息、上交书面材料:符合进站条件,经中心同意,达成初步进站意向后,申请人登陆中国博士后网站填写进站信息,提交申请,并同时提交相关纸质材料至中心。
5、中心审批、组织体检:学校人事处对申请人进站材料进行进一步审查、核实,组织申请人到北京林业大学校医院体检。
6、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审批:申请人前往博管会办理进站手续。
7、办理进站报到手续:申请人与中心签订《北京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目标任务书》,领取《北京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博士后研究人员来校报到转单》,在各职能部门办理报到手续,提交有关材料。
四、招聘计划:
详细招聘计划在附件中,请留意查看。
五、岗位待遇:
1、实验室将为博士后人员提供优良的科研环境和个人发展空间;
2、博士后采用年薪制,年薪在20万左右,包括基本工资+绩效津贴,根据工作表现和学术能力分档次执行;
3、社会保险、公积金、户口及其他有关政策按照北京林业大学博士后管理办法执行;
六、联系方式:
中心联系人:延老师、张老师
电话:010-62336109
人事处联系人:徐老师、王老师
电话:010-62338181
传真:010-62336135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东路35号北京林业大学
网址:http://postdoctor.bjfu.edu.cn/
邮箱:BAIC_TBMD@bjfu.edu.cn
附件:
 

北京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2017年8月份博士后招聘合作导师简介

序号

导师姓名

导师简介

1

Richard Dixon院士

Richard Dixon院士1953年出生于英国,1969年-1976在牛津大学取得本硕博士学位,1976年受聘于剑桥大学,1982年在伦敦大学获终身教授,2007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当选美国植物生物学学会(ASPB) 主席。2010年至今在Science, Natur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8篇), Plant Cell (7篇), Trends in Plant Science (3篇), Annual Review of Phytopathology (2篇), Plant physiology, Plant Journal, Molecular Plant, 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New Phytologist等期刊上发表论文100多篇。是国际上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领域被引用最多的10名科学家之一。

 

2

王晓茹教授

王晓茹,博士,瑞典Umea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系、Umea 植物科学研究中心(UPSC)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杰出青年基金” 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现任北京林业大学特聘教授、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PI、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包括林木群体遗传学、生态遗传学和林木遗传育种。在杂交物种起源和进化机制、适应性分化的遗传基础和林木遗传育种研究领域有突出的成绩。领导的课题组多年来对欧亚大陆森林树种的遗传结构和进化历史开展了一系列精细的遗传学分析,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此外,主持开展了应用分子标记信息建立林木良种策略的系列应用课题,为简化、缩短林木育种周期探索新途径。在Genetics、Evolution、Mol Biol Evol、Plant Cell、Mol Ecol、Am J Bot、FEBS Lett、Evol Ecol、Appl Environ Microbiol 等国际重要刊物上(SCI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多项研究发现被收入到了英文教科书。曾主持瑞典基础科学基金会,瑞典农、林、空间基金会,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日本科学促进基金会等多项课题。

 

3

卫海荣副教授

卫海荣,博士,密歇根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森林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卫博士是植物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家,擅长的领域主要有:(1)大型生物数据分析; (2)算法和软件开发;(3)通过网络构建和分解寻找控制代谢途径,生物过程和复杂性状的基因(如 高层调控基因和枢纽基因); (4)植物分子生物学和林木育种。他的团队研究和开发了一整套可用于揭示各种生物过程,复杂和数量性状性状的分子调控机制生物信息方法和工具。发表的40多篇SCI文章,其中包括BMC Bioinformatics, Plant Physiology, Nucleic Acids Research, Molecular Plant, Plant Cell, Nature, New Phytologist 和Plant Journal 等。文章被引用大约2625次。此外,拥有三项美国专利,其中一项由美国农业公司购买。 
卫博士邀请你加入他的团队,并用生物信息和实验技术相结合的办法来研究解决现代分子生物学和植物育种领域的重大和关键问题。 网址:http://www.mtu.edu/forest/about/faculty/wei/

北京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2017年8月份

博士后研究人员招聘计划


团队名称

计划招收人数

招聘岗位情况介绍

具体招聘条件

团队及导师联系方式

1

Richard Dixon 团队

2

主要从事林木木质素合成与浓缩单宁研究。具体针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响应的分子分析、林木模式物种和转基因植物木质素含量和成分(定位1)和胞内运输浓缩单宁及其前体(定位2)开展研究。(可参阅Nature Plants 2, 16050 and 16182; Plant Journal 86, 363; Plant Cell 27, 7860作进一步了解)

1、具有植物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或细胞生物学的研究经验,熟练掌握仪器分析实验技术手段。
2、以第一作者在SCI刊源的刊物上全文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或1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学术论文、或在本研究方向技术研发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3、精通英语,熟练使用英语阅读、写作、交流,善于沟通,积极进取。
4、申请人需单独提交求职信,就岗位要求和自己的工作兴趣与目标阐述想法。

 Richard.Dixon@unt.edu

2

王晓茹 团队

2

主要从事林木天然种群间适应性分化的遗传和生态学机制研究。其目标是重建遗传结构,解析种群历史,识别与局部适应有关的基因组变异和涉及适应的关键性状,探索所检测到的基因组变异的分子基础。重点研究林木对非生物环境适应性变异的遗传基础和适应性意义。职责包括在控制条件下对比实验、植物生理生化分析、基因组测序、组装和基因分型、数据分析等。具体内容可以根据应聘者的技能和兴趣进行调整。

1、精通英语。致力于林木相关研究。具有突出的研究能力。
2、以第一作者在SCI刊源的刊物上全文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或1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学术论文、或在本研究方向技术研发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3、具有良好遗传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技能。熟练掌握仪器分析实验技术手段。

xiao-ru.wang@umu.se
jianfeng.mao@bjfu.edu.cn

3

卫海荣 团队

2

1、从事林木定向诱变和染色体组操作育种技术理论与技术研究。
2、在研究团队中承担关键基础及技术研究工作等。

1、以第一作者在SCI刊源的刊物上全文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或1篇影响因子大于5的学术论文、或在本研究方向技术研发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
2、具有基因组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统计和数学等领域的研究经验。有交叉学科经验者优先。

hairong@mtu.edu;
kangxy@nef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