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博士后之家>>国外博士后>>生活点滴>>正文内容

美国教育注重什么

2013年10月28日
来源:网络
摘要:
      来美国访问学习已一年有余,对美国教育有颇多感慨,也曾进行过一些调查和思考,究竟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哪些品质与能力?现将自己的感悟整理出来与大家共享,但愿可以与各位共同思考。

  一、批判性思维能力

  翻阅美国教科书,“critic”“criticize”“critical”等词汇出现频率非常高。培养学生不畏权威,不盲目崇拜,并且敢于向权威提出质疑与挑战,是美国教育最主要特色。教师不会把一成不变的、固定死板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在分析、批判、借鉴他人观点的基础上,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立的看法和观点。让学生站在伟人的肩膀上,但比伟人看得更高、更远
  在美国教育理论课上,学习联邦政府2001年颁布的《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的时候,教师先让学生收集学习相关资料,然后分成赞成与反对2派进行辩论,各派分别提出自己的论点,并进行论证。譬如赞成派认为,这一法案能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和学校的竞争力,给家长提供选择学校的机会等。反对派则认为,联邦政府每年核拨大量经费,用于对学生的统一水平考试,一是对各种处境的学生(特别是母语非英语学生)的不公平,更是对经费的不合理利用与浪费,经费应该更多用于对教师培训等。最后,教授让学生趴到桌子上(不让学生互相影响,并且是对学生观点的尊重),举手对本法令进行反对与赞成的投票,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全班28名学生,竟然是10票赞成,18人反对。当时我就觉得,如果在中国,政府出台一个教育法令,我们似乎都是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最多是以后的补充和完善,但是不容提出反对和质疑。
  再譬如,还是本课程,在讲授美国教育哲学观的时候,教授不是告诉学生各种教育观的优或劣,而是通过让学生阅读大量资料、观看不同教育观点的录像片、展开讨论等各种不同的方法,刺激、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观。到最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这5种教育哲学观的示意图,让学生轮流上去表明自己的观点,经过统计,要素主义、永久主义、进步主义、社会改造主义、存在主义分别得票数为3、0、9、6、1,还有2票是在进步主义与社会改造主义之间,教授自己则为社会改造主义投了赞成票。
  这样,学生在走出大学校门进入教学领域以前,就形成了自己明晰的教育哲学观,他会很清楚地知道教育应该注重什么,追求什么?进而为其理想和追求付诸努力。这样就有效避免了学校、教师盲目跟风的现象,今天赞成这样一个观点,明天又崇尚另一个理论,似乎总处于摇摆不定中,没有自己的思想和根基。
  教育理论课教授还在网上开设了专门的讨论区,教授会定期给出一些题目,并选择和上传大量的阅读资料,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各自阐述自己观点。本学期到今为止,教授共设置了13个讨论专题,如“教师薪水”、“学校宗旨”、“美国教育历史”、“多元文化对教育影响”“不同类型的学习方式”等。昨天看到在“学校法律”讨论时,教授列举了如学校管理人员和警察根据线索或者定期对学生的橱柜、停车场进行检查是否合理。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完全赞成,因为是为了保证学生安全,并且这些都是在学校共同场所里进行;有的说侵犯了学生人权,并且没有受到明显效果;有的则采取折衷办法,认为只有确信存在吸毒或者携带枪支的情况下,再进行搜查等。讨论非常热烈,教授根据学生讨论次数、时间、回复质量给予学生分数。

  二、参与及解决社会问题能力  

  这也是我感到美国教育中非常突出的一点,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和语句来表达。中国学生的知识量要比美国多得多,也复杂和深入得多,但中国的知识大多与社会发展脱节,并且学生所学知道应用不到实践中,平时在象牙塔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一接触到社会,感到现实社会与书本中所学的并不一样,并且所学知识也大多派不上用场,就会处于失落、茫然失措、束手无策的境地。相反,美国学生所学知识虽然比中国要浅显得多,容易得多,但却能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并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对社会认识也会现实得多,进入社会后,就会显得得心应手。
  在上学期儿童发展课上,教师让学生两人或者三人一组分别探讨一个社会话题,收集资料,然后在教室展示和演讲。其中有一组的话题让我大吃一惊,题目是“同性恋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确实,在中国很少接触和讨论这样的话题,似乎觉得这是不健康和阴暗的代名词。在美国,同性恋早已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因此,作为美国人,需要正视这一现象,对同性恋家庭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宽容的态度,并且对其子女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引导和教育。学生分析了同性恋家庭的现象,孩子的心理以及已经采取的教育策略,让学生认识到多元文化,知道有多种家庭类型,避免同性恋家庭的孩子自卑感和遭歧视,确实给我上了生动一课。
  美国教育理论课教授要求学生给相关部门写一封信,可以是当地教育部门,也可以是法律起草者,还可以是书报发行部门的编辑等。可以假设任何身份,利用所学知识,通过收集资料和数据分析,针对某些教育(可以是小学到高中,也可以是高等教育)问题,提出自己观点,开展合理争论,并提出改进建议,以督促读者采取相应行动。教授还详细规定了这封信分几个部分及所占分数(总共10分),譬如描述和分析教育问题时要有确切的、详细的数据(问题看起来象什么?什么时间发生?什么地点?为什么发生?怎样发生?),2.5分;解释你的结论可能会引起哪些部门的不满或者不安?提醒读者如果重视该问题的话,可能引起的强烈反映,哪些部门会有影响?2.5分;他们对你的结论会有何种言论?为什么他们是错误的?2.5分;可能出现的结果,(你选择的部门会有伺种行动?他们在电话或者信中会怎样答复?如果你觉得需要制定法律的话,应该怎样确切叙述?)2.5分;如果信件被公开发表或者收信者写了个人回复,那么学生可以得到奖励分数。 
  近几天,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杀惨案确实让人人心惶惶,成了街头巷议的重点,也成了大家心头摆脱不去的阴影和伤痛。因为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和我所在大学,同属一个州,更是友好学校。所以我们学校采取了许多行动来支持和援助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包括组织人员到校园哀悼,设立专门教室让教职工交流信息,还增加心理辅导人员对与惨案有关的人员进行心理疏导等。教育理论课教授更是抓住这一机会,让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听到这一惨案时,你反映是什么?我们该采取怎样适当的方法和行动来教育我们的学生?从惨案中我们该吸取什么教训?讨论整整进行了一节课的时间。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美国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参与社会,对现实社会有清醒的认识,了解、分析社会问题,并且采取措施来解决社会问题。同时,美国“志愿者”也是学生了解和服务社会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学生定期到社区进行无偿服务,既融人和了解社会,又能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只有了解社会,才能适应社会,才能更好地驾驭和改造社会,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

  三、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

  在美国早期儿童特殊教育教科书上,看到了这样一则谚语,说是来自中国“Tell me and l forget,Show me and I remember,Involve me and I understand”。有天曾问儿子,是否懂得其中寓意,儿子的领悟与翻译我觉得大致满意,他说“告诉我,我就会忘记,给我看,我就会记住,身处其中,我就会理解”。虽然对此谚语很熟悉,但是却不知道原本来自中国。是啊,中国古人总结并凝练了这谚语,但是现代人却要学习别国的实践经验,不知道是否是现代中国教育的悲哀?
  大凡人都会有如此感受,无论什么知识,什么事情,只是听过了,就会如过眼烟云,很快就消失无踪,甚至不曾留下一丝痕迹;如果是看见了,大脑里就会形成一定的表象,记忆也就会长久得多,深刻得多;但是如果亲身经历了,亲自实践了,你自然就会明白其中道理,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会成为你一生的真正的知识和财富。
  道理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也是每个人都非常明白,但实践起来却颇有难度,甚至我们的教育已经是与它背道而驰。以教师为主的一言堂仍是大行其道,教师整天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只是一味地听,一味地记与背,鲜有动手操作与实践的机会,所学的知识也就成了死的知识,毕业后,空有一肚子知识,却无法应用于实践之中,成了“茶壶里的饺子”。前些日子,看到一则报道,说普通大学生毕业很难找到工作,即使找到了也是很多不适应,只好重新到职业技术学校去重新学习,有的职业学院的毕业生竟然不会拆卸螺丝,有的企业年薪几十万竟然聘请不到合格的高级技师,这种现象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我国似乎也注意到了这一弊端,学校设立了活动课程,也开始培养学生的活动和实践能力,但在高考指挥棒的重压下,不知道能坚持走多远?许多学校里都有漂亮的、设施齐全的物理、化学实验室,但不知道利用率到底有多高?
  在美国的学校里,教师非常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将所学知识与社会发展密切结合起来,甚至有一种“能出手时则出手”的感觉。儿子在高中的物理课上,讲到抛物运动时,教师会让学生从教学楼上抛物,计算时间和速度,进行分析,并写出实验报告;给学生 15支冰糕棒,让学生做投石机,以制作材料、步骤;投射距离、按时完成等计算分数;让学生两人一组合作用饮料瓶制做火箭,然后带到学校进行发射。这些项目看似简单,但却会培养学生动手动力,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通过计算和分析,对投石机和火箭的基本构造、运动原理就会理解和掌握,并且使学生对本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儿子放学后经常会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学校发生的新鲜事情,说物理老师又给他们出了一道思考题“如果有一天,人们制造出的枪身与子弹同样重量,会发生什么事情?”儿子兴奋地想象着,描绘着,充满了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和对老师的由衷敬佩。
  大学课堂也是如此。我选修的儿童发展课上,经常会有一些工作坊,模拟设置许多幼儿园的区域(材料都是真实的),让学生亲自去操作玩具,制做食品、果汁,阅读图书,手工制作等,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儿童的感受,感受到儿童的乐趣,了解玩具的性能,了解食品制作过程,以便将来能更好地对儿童进行指导。参加过学校制作木偶的工作坊,非常佩服及惊讶美国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一些废旧物品在她们手里很快就变成非常可爱和灵动的小玩偶,对自己的笨手笨脚和僵化的思维模式感到无奈和惭愧。
  我不知道现在我们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学习期间能否接触到儿童玩具(到幼儿园实习除外),反正我上大学的时候只有干巴巴的“三学六法”,一开始到幼儿园实习,不知道如何与孩子交流,如何与孩子一同玩耍。知识与实践之间缺少了一道必要的沟通与桥梁,势必会处于茫然失措的境地。

  四、交流、合作与分享能力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三个中国人成一条虫”的说法。如果论中国人个人素质的话,可能都是精华,成绩很优秀,工作都可以做得很漂亮,但是如果把许多人放到一起,各种矛盾和摩擦就会出现,就会因为出现“内耗”而失败。还曾听过一个故事,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要举办联谊演唱会,中国学生个人素质都很高,如果单独表演,每个人吹、拉、弹、唱都很优秀,美国学生绝对无法与之相比,但是合奏的时候,因为每个人都极力想表现自己,而不顾及指挥的指导与手势,却是混乱一片。
  我居住地附近,大学生经常会在周末开“PAR— TY”。有时候是几个人随意地一起坐在门口打鼓,鼓声或高亢,或低沉,非常和谐一致;有时候十几个人在院子里合唱,自然会分成不同的声部,非常优美动听。因为美国学生懂得彼此间的合作与欣赏,可以轻而易举地取得完美的和声效果。  
  也难怪,在中国,教师与家长强调的是“竞争”,是竞争的残酷与激烈,要求学生什么都要争第一,要做到最优秀,无形中给学生太多的压力,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就凭添了许多的隔阂。学生压抑自己,封闭自己,造成心理扭曲,经常因为嫉妒而发生纠纷甚至报复。许多报道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或者毕业后与同事处理不好关系,出现精神障碍甚至自杀的案件,因为许多人一向“唯我独尊”,没有过合作与分享的经验,不懂得尊重他人情感。这不能不令我们追溯到我们的教育。
  美国的教育却是要求学生之间彼此倾听、理解与欣赏,彼此的交流、合作与分享,这也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方面。同伴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互相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可以增进了解,加深友谊,增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学生从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并尊重对方的情感,这也是民族精神的基石。
  因此,小组式的探究与共同学习是美国课堂最经常的形式。教师有时按照座位情况自然分组,有时候按照报数情况分组。要求学生针对某一话题展开讨论,或者共同完成某一课题。学生有的负责查找资料,有的分管记录,有的则最后汇报,大家互相理解与尊重,相处非常自然与融洽。在讨论过程中,各抒己见,汲取他人的观点,思维可以得到启发,最重要的是学会与他人相处和合作的能力,这也是未来社会取得成功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素质。
  中国将来是独生子女的社会,家庭中的“4+2+1”的众星捧月模式,导致了孩子的自我中心,虽则聪明、优越,但缺少同伴的陪伴与交流,不经历挫折与磨难,不懂得感恩与珍惜,会让他们成为自私、冷酷、没有责任感的一代,这尤需教育的有效支持与引导。

  五、信息收集、加工及利用能力

  上周,儿子的物理课上要求写一篇有关黑洞的文章,至少一页纸。儿子说,为完成作业,他通过电脑翻阅了霍金的《时间简史》,查看了有关星系演变的资料,了解了一些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什么黑洞、虫洞等等我从来没听说过的名词从他嘴里脱口而出,真的令我感到很惊讶。一篇小小的文章竟然需要翻阅如此深奥、如此多的资料。并且由于这个作业,儿子对黑洞产生了浓厚兴趣,昨天晚上又从网上订购了一本《时间简史》英文版。这就是典型的美国教育,总是在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法不断地获取新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加工、创造,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财富。
  美国教育不要求记忆,不要求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因为知识是不断更新,并且可以随时查阅的,而是重视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重视获取知识的过程。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SAT题,数学部分都会把公式提供给你,什么勾股定理,三角形三角之和是180度,求体积、面积公式等等。在中国学生看来都是非常简单、非常基础的公式和定理,而美国学生却是不记得。美国课堂上包括一些大学考试科目,都允许使用计算器。
  是啊,知识是无限的,是不断更新的,任凭一个人如何努力,一生也不能穷尽知识的全部,也只能是获取浩瀚海洋中的一滴水而己,这是大家都明白的、很浅显的道理。所以教育应该注重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收集并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知识结果本身
  在美国课堂上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譬如讲早期儿童特殊教育其发展历史时,老师会让学生分成一些小组,每个组负责不同年代,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找出其不同发展历程和特点,制作成展板或者用多媒体等,然后给同学讲解和展示。在美国教育基础理论课的教室里,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作的各种不同的展板、图片,其中有多元智能理论、不同文化背景对学生影响、艺术对学生发展作用等等,琳琅满目,并且图文并茂,充满想象和乐趣。特殊教育老师让学生每人寻找一种学习本课程的资源,然后介绍给大家。有的学生带来了书籍,有的则介绍有关网站,有的则放起了录像。这样,大家通过互相启发和借鉴,就有了多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资源。
  再比较一下我们的课堂,基本就是以知识讲授为主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是教师一言堂的过程,教师恨不得使出浑身解数,把全部知识都传授给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去主动地、自己获取知识,而只能是被动地、机械地接受。这样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只能是僵死的、无用的知识,而内化不成学生自身的财富和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中国古人都明白的道理,但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来说,却成了不能实现的奢望。